兵工学报 ›› 2024, Vol. 45 ›› Issue (11): 4039-4051.doi: 10.12382/bgxb.2023.0960
殷文骏1, 程帅1, 刘文祥1, 廖真1, 马龙1, 赵斌2, 张德志1,*()
收稿日期:
2023-09-20
上线日期:
2024-01-15
通讯作者:
基金资助:
YIN Wenjun1, CHENG Shuai1, LIU Wenxiang1, LIAO Zhen1, MA Long1, ZHAO Bin2, ZHANG Dezhi1,*()
Received:
2023-09-20
Online:
2024-01-15
摘要:
为研究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在远场爆炸冲击波整体加载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规律,设计并制作1:30缩比的整体高层建筑模型,完成野外化爆试验,获取建筑模型迎爆面冲击波压力曲线和不同高度位置处的位移曲线,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判断试验加载状态,并对建筑模型的破坏形态和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远场爆炸冲击波作用下,高层建筑框架柱破坏模式以受剪破坏为主,框架梁构件以弯曲破坏为主,同时不同构件间的相互作用对破坏模式也有重要的影响;爆心与建筑物夹角θ≤25°时,迎爆面各处冲击波压力参数相同;当建筑结构整体仍处于弹性变形阶段时,各高度位置前期水平位移变化曲线近似重合,运动周期保持一致,后期由于高度不同,位移峰值有一定差别,与高度近似呈线性增长的关系;建筑模型的变形与破坏主要取决于比冲量的大小,冲击波峰值影响较小。
中图分类号:
殷文骏, 程帅, 刘文祥, 廖真, 马龙, 赵斌, 张德志. 远场爆炸冲击波作用下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动态响应试验研究[J]. 兵工学报, 2024, 45(11): 4039-4051.
YIN Wenjun, CHENG Shuai, LIU Wenxiang, LIAO Zhen, MA Long, ZHAO Bin, ZHANG Dezhi. Experimental Study on Dynamic Response of Upper Structure of High-rise Building under Far-field Explosion Shock Wave Loading[J]. Acta Armamentarii, 2024, 45(11): 4039-4051.
物理性能 | 物理参数 | 量纲 | 相似系数 | 试验选用 相似系数 |
---|---|---|---|---|
几何性能 | 长度 | L | SL | 1/30 |
材料性能 | 弹性模量 | ML-1T-2 | Sσ | 0.25 |
质量密度 | ML-3 | Sρ | 0.75 | |
应变 | 1 | 1 | 1 | |
动力响应 | 周期 | T | ST | 0.0577 |
加速度 | LT-2 | Sa | 10 |
表1 缩比模型主要物理量相似系数
Table 1 Main physical similarity coefficientsin the scaled model
物理性能 | 物理参数 | 量纲 | 相似系数 | 试验选用 相似系数 |
---|---|---|---|---|
几何性能 | 长度 | L | SL | 1/30 |
材料性能 | 弹性模量 | ML-1T-2 | Sσ | 0.25 |
质量密度 | ML-3 | Sρ | 0.75 | |
应变 | 1 | 1 | 1 | |
动力响应 | 周期 | T | ST | 0.0577 |
加速度 | LT-2 | Sa | 10 |
区域编号 | 方向 | 梁 | 柱 | 板 | 剪力墙 |
---|---|---|---|---|---|
Ⅰ | 迎爆面 | 少部分梁构件受弯破坏,混凝土开裂或脱落,破坏构件主要集中于中梁;大部分仍保持完好;毁伤数占迎爆面全部梁构件的比例约为40% | 底部(1~3层)中柱构件在剪力作用下破坏严重,其余部分基本保持完好;毁伤数量占迎爆面全部柱构件的比例约为17% | 部分楼板存在扩张型裂纹,但除第9层外大部分保持完整 | 底部剪力墙体完全破坏或脱落,但随着高度的增加,毁伤程度降低;毁伤数量占迎爆面全部剪力墙构件的比例约为100% |
背爆面 | 基本保持完整 | 基本保持完整 | 基本保持完整 | 测点处部分墙体破坏严重 | |
侧面 | 基本保持完好,存在少量裂纹 | 基本保持完好 | 基本保持完好 | 底部部分混凝土脱落 | |
Ⅱ | 迎爆面 | 整体破坏较为严重,部分构件混凝土完全脱落,产生贯穿性裂纹;毁伤数量占迎爆面全部梁构件的比例约为78% | 15~17层柱构件破坏严重,部分构件混凝土完全脱落,钢筋裸露;毁伤数量占迎爆面全部柱构件的比例约为17% | 楼板破坏程度较区域Ⅰ更为严重,中间部分存在明显的隆起现象 | 部分混凝土墙体脱落,较区域Ⅰ毁伤程度减轻;毁伤数量占迎爆面全部剪力墙构件的比例约为95% |
背爆面 | 基本保持完整 | 基本保持完整 | 基本保持完整 | 测点处部分墙体破坏严重 | |
侧面 | 靠近迎爆面一侧的侧梁破坏较为严重,部分混凝土脱落 | 基本保持完好 | 基本保持完好 | 部分靠近迎爆面一侧的混凝土墙体脱落 | |
Ⅲ | 迎爆面 | 基本保持完整,部分梁构件存在横向裂纹;毁伤数量占迎爆面全部梁构件的比例约为56% | 毁伤程度较为严重,较多构件存在剪切破坏,部分混凝土脱落,少量柱构件完全摧毁甚至消失;毁伤数量占迎爆面全部柱构件的比例约为43% | 顶部楼板完全隆起,与梁、柱构件脱离,其余部分基本保持完整;顶部结构已完全丧失使用性和安全性要求 | 剪力墙体基本保持完好,少部分区域存在扩张性裂纹;毁伤数量占迎爆面全部剪力墙构件的比例约为67% |
背爆面 | 基本保持完整 | 基本保持完整 | 基本保持完整 | 基本保持完整 | |
侧面 | 基本保持完好 | 少量柱构件存在部分混凝土脱落,基本保持完好 | 顶部靠近迎爆面一侧存在轻微隆起,基本保持完好 | 基本保持完好 |
表2 模型A破坏形态分析
Table 2 Failure pattern analysis of Model A
区域编号 | 方向 | 梁 | 柱 | 板 | 剪力墙 |
---|---|---|---|---|---|
Ⅰ | 迎爆面 | 少部分梁构件受弯破坏,混凝土开裂或脱落,破坏构件主要集中于中梁;大部分仍保持完好;毁伤数占迎爆面全部梁构件的比例约为40% | 底部(1~3层)中柱构件在剪力作用下破坏严重,其余部分基本保持完好;毁伤数量占迎爆面全部柱构件的比例约为17% | 部分楼板存在扩张型裂纹,但除第9层外大部分保持完整 | 底部剪力墙体完全破坏或脱落,但随着高度的增加,毁伤程度降低;毁伤数量占迎爆面全部剪力墙构件的比例约为100% |
背爆面 | 基本保持完整 | 基本保持完整 | 基本保持完整 | 测点处部分墙体破坏严重 | |
侧面 | 基本保持完好,存在少量裂纹 | 基本保持完好 | 基本保持完好 | 底部部分混凝土脱落 | |
Ⅱ | 迎爆面 | 整体破坏较为严重,部分构件混凝土完全脱落,产生贯穿性裂纹;毁伤数量占迎爆面全部梁构件的比例约为78% | 15~17层柱构件破坏严重,部分构件混凝土完全脱落,钢筋裸露;毁伤数量占迎爆面全部柱构件的比例约为17% | 楼板破坏程度较区域Ⅰ更为严重,中间部分存在明显的隆起现象 | 部分混凝土墙体脱落,较区域Ⅰ毁伤程度减轻;毁伤数量占迎爆面全部剪力墙构件的比例约为95% |
背爆面 | 基本保持完整 | 基本保持完整 | 基本保持完整 | 测点处部分墙体破坏严重 | |
侧面 | 靠近迎爆面一侧的侧梁破坏较为严重,部分混凝土脱落 | 基本保持完好 | 基本保持完好 | 部分靠近迎爆面一侧的混凝土墙体脱落 | |
Ⅲ | 迎爆面 | 基本保持完整,部分梁构件存在横向裂纹;毁伤数量占迎爆面全部梁构件的比例约为56% | 毁伤程度较为严重,较多构件存在剪切破坏,部分混凝土脱落,少量柱构件完全摧毁甚至消失;毁伤数量占迎爆面全部柱构件的比例约为43% | 顶部楼板完全隆起,与梁、柱构件脱离,其余部分基本保持完整;顶部结构已完全丧失使用性和安全性要求 | 剪力墙体基本保持完好,少部分区域存在扩张性裂纹;毁伤数量占迎爆面全部剪力墙构件的比例约为67% |
背爆面 | 基本保持完整 | 基本保持完整 | 基本保持完整 | 基本保持完整 | |
侧面 | 基本保持完好 | 少量柱构件存在部分混凝土脱落,基本保持完好 | 顶部靠近迎爆面一侧存在轻微隆起,基本保持完好 | 基本保持完好 |
参数 | 测点编号 | ||||
---|---|---|---|---|---|
D1 | D2 | D3 | D4 | D5 | |
坐标/cm | 141120 | 13168 | 138225 | 130170 | 5122 |
位移峰值/cm | 0.41 | 0.58 | 0.75 | 0.57 | 0.46 |
峰值到时/ms | 26.2 | 28.6 | 35.7 | 30.9 | 26.9 |
表3 模型B位移传感器测点数据
Table 3 Displacement data at different measuring points of Model B
参数 | 测点编号 | ||||
---|---|---|---|---|---|
D1 | D2 | D3 | D4 | D5 | |
坐标/cm | 141120 | 13168 | 138225 | 130170 | 5122 |
位移峰值/cm | 0.41 | 0.58 | 0.75 | 0.57 | 0.46 |
峰值到时/ms | 26.2 | 28.6 | 35.7 | 30.9 | 26.9 |
参数 | 模型A | 模型B |
---|---|---|
爆心距/m | 3.5 | 7.6 |
爆炸比距离/ (m·kg-1/3) | 1.75 | 3.80 |
物理毁伤描述 | 模型梁、柱、剪力墙等结构件部分发生中度以上破坏,出现局部混凝土脱落、压碎等现象 | 梁、柱、剪力墙基本保持完好,只有顶层各有一根中柱和中梁发生断裂,顶部楼板微微隆起,但未脱离梁柱等结构件 |
构件毁伤比例 | 约10%的楼板发生破坏,10%以下的梁、柱构件破坏 | 极少数梁、柱构件破坏,比例小于2% |
修复难度 | 承重构件发生破坏,原型需使用大型设备修复 | 承重构件未发生明显破坏,所遭破坏构件均为次要构件,建筑承载力未受影响,无需动用大型设备修复 |
功能损伤描述 | 经修复后可继续使用 | 仍可继续使用 |
毁伤等级 | 中度 | 轻微 |
表4 两组模型毁伤等级判断
Table 4 Damage grade judgment of two models
参数 | 模型A | 模型B |
---|---|---|
爆心距/m | 3.5 | 7.6 |
爆炸比距离/ (m·kg-1/3) | 1.75 | 3.80 |
物理毁伤描述 | 模型梁、柱、剪力墙等结构件部分发生中度以上破坏,出现局部混凝土脱落、压碎等现象 | 梁、柱、剪力墙基本保持完好,只有顶层各有一根中柱和中梁发生断裂,顶部楼板微微隆起,但未脱离梁柱等结构件 |
构件毁伤比例 | 约10%的楼板发生破坏,10%以下的梁、柱构件破坏 | 极少数梁、柱构件破坏,比例小于2% |
修复难度 | 承重构件发生破坏,原型需使用大型设备修复 | 承重构件未发生明显破坏,所遭破坏构件均为次要构件,建筑承载力未受影响,无需动用大型设备修复 |
功能损伤描述 | 经修复后可继续使用 | 仍可继续使用 |
毁伤等级 | 中度 | 轻微 |
[1] |
《炸药理论》编写组. 炸药理论[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1982.
|
Compilation Group of “Theory of Explosives”. Theory of explosives[M]. Beijing: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 1982. (in Chinese)
|
|
[2] |
罗兴柏, 张玉令, 丁玉奎. 爆炸力学理论教程[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6.
|
|
|
[3] |
|
[4] |
|
[5] |
穆朝民, 任辉启, 李永池, 等. 爆炸冲击波作用于墙体及对墙体绕射的实验研究[J]. 实验力学, 2008, 23(2):169-174.
|
|
|
[6] |
|
[7] |
|
[8] |
李月强, 衣娜, 席丰. 钢柱抗爆响应分析单自由度模型适用性评估[J]. 爆炸与冲击, 2017, 37(5):957-963.
|
|
|
[9] |
孙松, 王明洋, 邱艳宇, 等. 气爆荷载下弯曲构件动力响应数值计算[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9. 39(8):801-807.
|
|
|
[10] |
师燕超, 张浩, 李忠献. 钢筋混凝土梁式构件抗爆分析的改进等效单自由度方法[J]. 建筑结构学报, 2019, 40(10): 8-16.
|
doi: 10.14006/j.jzjgxb.2019.0096 |
|
[11] |
阎石, 张亮, 王丹. 钢筋混凝土板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分析[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1(3):177-180.
|
|
|
[12] |
汪维, 刘瑞朝, 吴飚, 等. 爆炸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毁伤判据研究[J]. 兵工学报, 2016, 37(8):1421-1429.
doi: 10.3969/j.issn.1000-1093.2016.08.012 |
doi: 10.3969/j.issn.1000-1093.2016.08.012 |
|
[13] |
周游, 纪冲, 王雷元, 等. 重复爆炸载荷作用下薄壁方管动力响应研究[J]. 兵工学报, 2019, 40(9):1871-1880.
doi: 10.3969/j.issn.1000-1093.2019.09.012 |
doi: 10.3969/j.issn.1000-1093.2019.09.012 |
|
[14] |
|
[15] |
|
[16] |
|
[17] |
曾繁, 肖桂仲, 冯晓伟, 等. 砌体结构长脉宽爆炸荷载损伤等级评估方法[J]. 爆炸与冲击, 2021, 41(10):127-137.
|
|
|
[18] |
|
[19] |
周颖, 吕西林. 建筑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方法与技术[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
|
|
[20] |
胡立双, 张清爽, 胡双启. 炸药与火工品安全[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1.
|
|
|
[21] |
黄正祥, 祖旭东. 终点效应[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
|
|
[22] |
周旭. 导弹毁伤效能试验与评估[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4.
|
|
[1] | 王泽华, 潘腾, 刘瀚, 周宏元, 黄广炎, 张宏. 基于THUMS模型的人员胸部爆炸冲击波致伤机理[J]. 兵工学报, 2024, 45(10): 3754-3764. |
[2] | 周猛, 梁民族, 林玉亮. 冲击波-破片联合载荷对固支方板的耦合作用机理[J]. 兵工学报, 2023, 44(S1): 99-106. |
[3] | 潘腾, 卞晓兵, 袁名正, 王亮亮, 黄元, 黄广炎, 张宏. 爆炸冲击波作用下聚氨酯-半球夹芯结构的动态响应[J]. 兵工学报, 2023, 44(12): 3580-3589. |
[4] | 王昊, 徐斌, 王舒, 徐永杰, 吴浩. 盒型芯层波纹板的抗爆炸冲击防护性能[J]. 兵工学报, 2023, 44(12): 3687-3695. |
[5] | 洪晓文, 李伟兵, 李文彬, 徐赫阳, 李军宝. 多层复合装药爆炸冲击波信号能量谱[J]. 兵工学报, 2020, 41(11): 2243-2251. |
[6] | 钟巍, 田宙, 寿列枫, 李伟昌, 何增, 浦锡锋, 王仲琦. 基于量纲分析的爆炸冲击波作用后钢化玻璃碎片质量分布规律研究[J]. 兵工学报, 2018, 39(7): 1323-1332. |
[7] | 杨军, 李焰, 张德志, 史国凯, 张敏, 刘文祥, 王昭, 熊琛. 光子多普勒测速仪与压杆相结合的冲击波反射压力测试技术[J]. 兵工学报, 2017, 38(7): 1368-1374. |
[8] | 魏然, 王显会, 周云波, 王良模, 郑雅丽. 帕累托最优在车辆底部防护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兵工学报, 2015, 36(6): 1061-1066.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