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Armamentarii ›› 2024, Vol. 45 ›› Issue (S2): 17-24.doi: 10.12382/bgxb.2024.0870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LIU Shenlin1, ZHANG Chao2, CHEN Zhihua1,*()
Received:
2024-09-20
Online:
2024-12-12
Contact:
CHEN Zhihua
LIU Shenlin, ZHANG Chao, CHEN Zhihua. Research on Firepower Compatibility Judgment for Cooperative Operation of High-energy Laser Weapons and Vertical Launching Ship-to-air Missile[J]. Acta Armamentarii, 2024, 45(S2): 17-24.
Add to citation manager EndNote|Ris|BibTeX
作战 方式 | 导弹 部件 | 杀伤方式 | 能量阈值/ (W·cm-2) | 作用 时间/s |
---|---|---|---|---|
软 杀 伤 | 雷达制导 | 燃烧并击穿整流罩 | 50~100 | 1 |
电视制导 | 熔穿或击裂整流罩 | 100~300 | 3 | |
破坏传感器 | 10-4~10-2 (光学增益106) | 1 | ||
红外制导 | 熔穿或击裂整流罩 | 50~300 | 2 | |
破坏传感器 | 10-4~10-2 (光学增益106) | 1 | ||
激光制导 | 熔穿或击裂整流罩 | 100~300 | 3 | |
破坏传感器 | 10-4~10-2 (光学增益106) | 1 | ||
硬 杀 伤 | 铝壳体 | 燃料舱 战斗部 | 500~1000 3000~10000 | 2~3 4~5 |
钢壳体 | 燃料舱 战斗部 | 500~1000 1000~5000 | 2~3 4~5 |
Table 1 Combat modes and energy thresholds for missiles
作战 方式 | 导弹 部件 | 杀伤方式 | 能量阈值/ (W·cm-2) | 作用 时间/s |
---|---|---|---|---|
软 杀 伤 | 雷达制导 | 燃烧并击穿整流罩 | 50~100 | 1 |
电视制导 | 熔穿或击裂整流罩 | 100~300 | 3 | |
破坏传感器 | 10-4~10-2 (光学增益106) | 1 | ||
红外制导 | 熔穿或击裂整流罩 | 50~300 | 2 | |
破坏传感器 | 10-4~10-2 (光学增益106) | 1 | ||
激光制导 | 熔穿或击裂整流罩 | 100~300 | 3 | |
破坏传感器 | 10-4~10-2 (光学增益106) | 1 | ||
硬 杀 伤 | 铝壳体 | 燃料舱 战斗部 | 500~1000 3000~10000 | 2~3 4~5 |
钢壳体 | 燃料舱 战斗部 | 500~1000 1000~5000 | 2~3 4~5 |
我方武器 | 发射时间/s | 来袭目标 |
---|---|---|
垂发型舰空导弹1 | 0 | 目标1 |
激光1 | 0 | 目标1 |
垂发型舰空导弹2 | 1 | 目标2 |
激光2 | 8.19 | 目标2 |
Table 2 Weapon launch timing sequence
我方武器 | 发射时间/s | 来袭目标 |
---|---|---|
垂发型舰空导弹1 | 0 | 目标1 |
激光1 | 0 | 目标1 |
垂发型舰空导弹2 | 1 | 目标2 |
激光2 | 8.19 | 目标2 |
是否击毁 目标 | 导弹是否 被激光辐照 | 辐照 时间/s | 累计的能量/ (J·cm-2) | |
---|---|---|---|---|
导弹1 | 是 | 否 | 0 | 0 |
导弹2 | 是 | 是 | 0.08 | 139.3 |
Table 3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missiles
是否击毁 目标 | 导弹是否 被激光辐照 | 辐照 时间/s | 累计的能量/ (J·cm-2) | |
---|---|---|---|---|
导弹1 | 是 | 否 | 0 | 0 |
导弹2 | 是 | 是 | 0.08 | 139.3 |
[19] |
彭聪, 卢发兴, 邢昌风. 舰载激光武器毁伤评估仿真模型[J]. 激光与红外, 2017, 47(8):1006-1012.
|
|
|
[20] |
罗磊, 谭碧涛, 张鹏, 等. 舰载激光武器反导作战仿真分析[J]. 激光与红外, 2022, 52(1):95-101.
|
|
|
[21] |
吴玲, 卢俊霖, 许俊飞. 激光武器反无人机集群建模与效能评估[J]. 激光与红外, 2022, 52(6):887-892.
|
|
|
[22] |
|
[23] |
王光源, 毛世超, 孙涛, 等. 基于舰艇摇摆的垂发型舰空导弹三维弹道仿真[J].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20, 45(3):64-68,74.
|
|
|
[24] |
李卫丽, 严洪森, 张维琴. 风干扰下某型导弹的弹道仿真[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1, 21(1):246-249.
|
[1] |
杨剑波, 宗思光, 陈利斐. 高功率激光武器进展与启示[J]. 激光与红外, 2021, 51(6):695-704.
|
|
|
[2] |
罗磊, 谭碧涛, 张鹏. 美军舰载激光武器发展研究[J]. 飞航导弹, 2021 (4):33-37,42.
|
|
|
[3] |
刘志, 王雅琳, 安琳. 美国舰载激光武器研究进展分析[J]. 飞航导弹, 2017 (12):66-70.
|
|
|
[4] |
何奇毅, 宗思光. 舰载激光武器发展进展与思考[J]. 激光与红外, 2017, 47(12):1455-1460.
|
|
|
[5] |
桂秋阳, 邱志明. 基于垂直发射武器的火力交叉判断模型[J]. 兵工学报, 2008, 140(11):1373-1378.
|
|
|
[6] |
王义涛, 王超. 编队协同防空作战中的火力兼容判断研究[J]. 现代防御技术, 2010, 38(4):53-56.
|
|
|
[7] |
桂秋阳, 邱志明. 垂直发射武器与舰炮武器火力交叉的判断[J]. 系统仿真学报, 2008,(1):33-36.
|
|
|
[8] |
姚跃亭, 赵建军, 杨利斌, 等. 弹道预测下的舰艇编队防空火力冲突判定[J]. 弹道学报, 2011, 23(2):47-51.
|
|
|
[9] |
由大德, 张发强, 余鹏飞. 防空武器系统火力兼容模型研究[J].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 2011, 26(3):327-330.
|
|
|
[10] |
张朱峰, 吴玲. 编队区域防空舰空导弹冲突判断与消解[J]. 现代防御技术, 2019, 47(4):52-58,96.
|
|
|
[11] |
王慕鸿, 周智超, 冷画屏. 红外干扰弹与舰空导弹火力冲突检测及消解[J]. 电光与控制, 2016, 23(2):31-35,41.
|
|
|
[12] |
陶安, 李烨, 郑纯, 等. HPMW与垂直发射武器协同作战火力冲突判定研究[J]. 弹道学报, 2023, 35(1):103-110.
doi: 10.12115/j.issn.1004-499X(2023)01-014 |
doi: 10.12115/j.issn.1004-499X(2023)01-014 |
|
[13] |
徐东翔. 舰载激光武器毁伤能力的建模与仿真[J]. 系统仿真技术, 2021, 17(2):94-97.
|
|
|
[14] |
罗磊, 谭碧涛. 舰载激光武器作战运用研究[J]. 激光与红外, 2022, 52(7):1058-1063.
|
|
|
[15] |
王海涛. 激光武器关键技术及典型作战模式分析[J]. 航空兵器, 2020, 27(2):25-31.
|
|
|
[16] |
朱孟真, 陈霞, 刘旭, 等. 战术激光武器反无人机发展现状和关键技术分析[J].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1, 50(7):188-200.
|
|
|
[17] |
刘凤仪, 王德石. 舰载激光武器反导技术[J].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17, 39(2):113-117.
doi: 10.3969/j.issn.1673-3819.2017.02.021 |
|
|
[18] |
何奇毅, 宗思光. 大气对舰载激光武器效能影响的研究[J].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19, 41(2):57-60.
doi: 10.3969/j.issn.1673-3819.2019.02.011 |
|
|
[24] |
|
[25] |
余亮, 邢昌风, 石章松. 协同防空作战中的空域资源建模[J].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2014, 26(1):54-59.
|
|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Viewed | ||||||
Full text |
|
|||||
Abstract |
|
|||||